剧作家宋春舫和他的青岛褐木庐藏书楼

□刘宜庆

宋春舫(1892年-1938年),浙江吴兴人,剧作家、戏剧理论家,曾留学瑞士,精通多国语言,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教授。宋春舫还是一位藏书家,他在青岛的藏书楼“褐木庐”主要收藏国外戏剧书刊。他还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先驱,曾任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科长。


(资料图)

留学欧洲爱上戏剧

2009年,宋春舫这位被人遗忘的剧作家、藏书家,从幽暗的历史隧道中与现实发生联系。宋以朗出版了张爱玲的《小团圆》,被认为违背了张爱玲遗嘱。宋以朗是张爱玲终生信赖的朋友宋淇的公子,宋淇则是宋春舫的公子。从宋春舫、宋淇一直到宋以朗,一条时隐时现的文化脉络,连接起历史与现实,清晰了起来。

宋春舫

宋春舫的父亲宋季生本是吴兴人,在上海经商。宋春舫的母亲徐碧云和国学大师王国维家是亲戚,因此王国维是宋春舫的表兄。

宋春舫自幼天资过人,他13岁回吴兴原籍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童子试,由于他当时还是个孩子,身材瘦小,无法跨过考场的高门槛,要人扶持才能进场。

科举考试被废除后,宋春舫在母亲的督导之下开始学习西洋文化。1912年,宋春舫挣脱了大家庭的束缚,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没有毕业,就到欧洲读书。他先在法国索邦大学就读,后到日内瓦大学深造,主修社会和政治,1915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。

在欧洲留学期间,宋春舫找到了一生的真爱——西洋戏剧。他开始接触欧洲戏剧,并对此产生了迷恋。同时为了避免自己回国后看不成西洋戏剧,宋春舫大量购置欧洲剧作书籍,累计达三千册,准备运回国内。

宋春舫的孙子宋以朗说:“祖父很有语言天赋,会多国语言。我祖父能读、能说、能写的至少有英语、法语、德语、意大利语、西班牙语五国语言,能读的至少还有几种。希腊语、拉丁语都通,而且拉丁语曾下过七年苦功。在他四十岁以后,他还开始读俄文,一两年后已经可以直接看原文了,但他在日语上碰壁,自认失败。因为语言上的便利,他能很容易地看各国剧本的原作,用不着翻译的帮助。”

1920年,宋春舫再次来到欧洲,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状况以及欧洲文坛的风向。次年,他把自己在欧洲买的戏剧类图书运回国,此后,这些藏书伴随着他,成为青岛褐木庐藏书楼的主力。

到青岛疗养,任职青岛观象台

宋春舫的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,家境殷实、事业顺利,不仅与胡适、蔡元培等学界名流皆有交往,还在杭州与自己的小舅子朱润生建起一栋双子别墅“春润庐”,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。然而,1924年,32岁的宋春舫骑马时从马上跌落,伤肺吐血,留下了病根,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。第二年,他辞去所有教职,来青岛疗养。

1928年,宋春舫来青岛避暑,住在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的家里,随后,蒋丙然聘请宋春舫担任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科长。

青岛观象台

宋春舫的藏书在青岛聚集,他在青岛期间与图书馆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
1929年10月,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在青岛开始办公,因筹办图书馆事关急要,特聘宋春舫任主任(即馆长),专司其事。创办伊始,诸事待理,当时所藏图书,仅有私立青岛大学图书及济南运来的前“省立山东大学”馆藏书二十八箱,为数极少且多不适用。宋春舫到职后,积极备置,注重丰富馆藏,并陆续制定了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暂行组织条例、图书馆贷出规则、阅报室规则及校外人借书暂行规则、借阅指定参考书规则等,为今后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发展,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1930年,宋春舫还兼任了青岛观象台“观象图书馆”主任。据青岛市档案馆馆藏的《青岛观象台十周年纪念册》记载,青岛观象台图书馆成立于1930年2月,宋春舫任主任。当时的青岛观象台购买了大量天文、气象书籍,但由于没有专人负责管理,对图书、资料的编排极不规范,既没有分大类也无细目,查阅和借还图书都不方便。宋春舫查看了原来图书、资料管理的情况后,亲自动手制订《图书目录编排法》,从此青岛观象台就有了图书资料的统一目录编排方法。经过宋春舫的分类编目后,至1933年春,青岛观象台便将所有图书资料的目录编印成册,分发同人,还寄送学术机关相互交流。

如果说宋春舫这两次为公立图书馆工作是初试啼声,那创办自己的私人藏书楼褐木庐,则是高歌一曲、余音绕梁了。

褐木庐成为当时青岛文化地标

宋春舫的褐木庐藏书楼建在青岛,它是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化繁盛的见证和缩影。

来青岛之初,宋春舫居住在黄县路,后在福山支路(今6号)购下一楼,开办褐木庐戏剧专业图书馆。据考,褐木庐是Cormora(宋春舫喜欢的三个戏剧家姓名缩写)的音译,其中的Cor即高乃依Cormeille,Mo即莫里哀Moliere,Ra即拉辛Ra-cime。

宋春舫和青岛褐木庐

褐木庐所藏图书,是宋春舫留学欧洲期间累积购得的。1931年,宋春舫“斥金四千,始建褐木庐于青岛之滨”,将平生所收集的戏剧图书囊括其中。

1936年,“中华图书馆协会”第三次年会在青岛举行,全国各地代表190多人与会,青岛市有代表6人,褐木庐图书馆则是唯一参会的私人图书馆代表,由此可见褐木庐的名气。

褐木庐藏有多少外文戏剧类书籍?宋春舫1932年撰写的《褐木庐藏剧目》说是“三千册”,有人说有五千册,有人说有七千册,这可能是不同时期统计的结果。

褐木庐所藏图书是怎样的规模?梁实秋在《书房》一文中详细地记录了褐木庐藏书的情状,他写道:“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‘褐木庐’为第一。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,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,是单独的一栋。环境清幽,只有鸟语花香,没有尘嚣市扰。《太平清话》说:‘李德茂环积坟籍,名曰书城。’我想那书城未必能和褐木庐相比。在这里,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,柜比人高,但不及栋,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。所有的书都是精装,不全是胶硬粗布,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,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,闪闪发亮……”

褐木庐成为当时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。其时,国立青岛大学名流会集,像杨振声、闻一多、梁实秋等都有留学背景,分别在古典文学、诗歌、翻译、戏剧方面有专长,可以推测,他们都是褐木庐藏书楼的读者。当时在青岛的戏剧家、翻译家,如洪深、章铁民、张友松、孙大雨……也是褐木庐的读者。远在上海的戏剧家李健吾,慕褐木庐之大名,他说:“梦自己有一天飞到青岛,飞进他的书库,在那些栉比的书架中翱翔。”

任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的梁实秋,兼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,得意于自己的国外戏剧史料及莎士比亚研究资料的收藏,但参观了褐木庐藏书后,被主人宋春舫的藏书折服。出版家、编辑家赵景深先生在《宋春舫纪念》一文中写道:“他能直接看法、英、德等国文字,所以藏书大部分是第一道手的原文,不是辗转翻译出来的。”一所国立大学,一个私人藏书楼,形成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文化磁场,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、作家、诗人、戏剧家纷纷来青岛。

宋以朗曾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找到一本《褐木庐藏剧目》,这是宋春舫编订的,扉页有1932年宋春舫用文言文写的《自序》,这篇《自序》道出了宋春舫的藏书来源以及聚书的艰辛。

褐木庐的出现,成为青岛的一个文化地标。在那个年代,私人能收藏七千多本外文书,且大都有关西洋戏剧,是一件不简单的事。胡适组织人员翻译《莎士比亚全集》时,到青岛参观了褐木庐,看见很多莎翁作品,仅《哈姆雷特》就有五国文字的版本。

宋春舫似乎预测到自己藏书的命运,他在《自序》中说,“聚散无常,远者无论,近如聊城之海源,扬州之测海,累世菁英,终归散佚。”就是说,纵使如聊城杨氏海源楼、扬州吴氏测海楼,也逃不过这样的结局,人去书散。

最早创作使用藏书票的作家

在宋春舫的最后几年,他将青岛褐木庐的藏书运送到北京大学,在北大盖了一个房子,存放这七千多册书籍。

上海解放后,宋春舫的夫人朱伦华写信提议,将宋春舫遗留的藏书捐献给人民政府。当时的批示说:可捐献的三对象为北京图书馆(今中国国家图书馆)、北京大学图书馆,上海剧专。由于宋春舫在世时与北京图书馆有过口头承诺,因此宋春舫的家人决定将其藏书捐献给北京图书馆。

在20世纪60年代,这批藏书有一部分被人从北京图书馆运出,下落不明。20世纪90年代,有人在北京琉璃厂等旧书市场发现贴有宋春舫藏书票的旧藏。北京海王村也惊现宋春舫的藏书,藏书家如陈子善、吴兴文、黄俊东专程到北京收购,以拥有宋春舫褐木庐藏书为荣。

宋春舫的藏书票

陈子善还“意外地发现”宋春舫是最早创作并使用藏书票的作家。藏书家吴兴文认为,宋春舫的藏书票设计得比较巧妙,Cormora(褐木庐的英文名)这个词是宋春舫自己造的,他的藏书票中间写着一个字母,是B和C融合在一起的。他很巧妙的把自己的身份、藏书楼的名字融合在一起。每一张藏书票的下方,标注着该书的序列号。

宋春舫不仅使用藏书票,还使用藏书章。北京书友小赵出示“春舫藏书”,其上有四灵图案:左青龙、右白虎、前朱雀、后玄武,与篆书构成的藏书章,颇有汉画像石的味道,印在宣纸上,成为藏书票。

1938年8月,宋春舫在青岛病逝,享年46岁,可谓英年早逝。人去后,书香依旧。
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
关键词:

上一篇:海南机场08月31日获沪股通增持437.64万股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热门推荐